工伤私了协议比法定标准低27万有效吗?
职工在工作期间发生工伤后,用人单位与工伤职工双方往往会为了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通过协商方式自行解决,此时双方一般会签订工伤赔偿协议书,那么工伤私了协议比法定标准低27万有效吗?就此问题,通过一个案例进行一下解读。
王某是某公司员工。2016年12月27日,王某在工作过程中被车辆撞伤,当场死亡。
2017年1月6日,公司与家属签订《工伤赔偿协议》一份,载明:
现甲、乙双方一致确认,乙方的情形符合《工伤保险条例》中所规定的工亡情形,现甲、乙双方依照《工伤保险条例》、《江苏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等规定,经双方友好协商,达成协议。
协议第一条约定:甲方一次性赔偿乙方死亡待遇款(包括但不限于:死亡赔偿金、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医疗费、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交通费等)合计人民币35万元整,该款项于本协议订立时,乙方提供所需的证明材料到位,即一次性给付。
2018年2月5日,人社局作出认定工伤决定书,认定王某死亡性质为工亡。
事故发生后,王某家属还获得肇事方车辆保险公司赔偿款共计795000元。
王某死亡时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195元。《工伤赔偿协议》履行后,王某家属认为按照法定标准,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应为623900元(31195元×20倍),公司已支付赔偿款350000元,还需再支付一次性工亡补助金273900元,双方发生争议。
法院认为,双方就工伤待遇达成的协议,其内容并非对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劳动权利义务的约定,而是对工伤待遇赔偿责任的承担所作出的约定,其性质并非劳动合同,而是具有一般合同的属性。
本案的争议焦点是双方签订的《工伤赔偿协议》是否存在可撤销行为,协议是否具有可撤销性,关键看其是否存在重大误解或显示公平的情形。
本案中,双方签订工伤赔偿协议时,王某已经死亡,家属对自己能够获得的利益应当有所认识,双方进行协商的过程,是各自综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博弈的过程,对预期的风险都应当有预判能力,从赔偿协议的内容看,既约定了赔偿金额,又列明了工伤赔偿的具体项目,还写明了参照的法律,这说明双方当事人对工伤赔偿的法定标准是知情的,故不能认定家属在订立协议时存在重大误解。
关于是否构成显示公平,依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待遇项目和标准,因王某死亡,家属可获得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为623900元(31195元×20倍),公司已支付赔偿款350000元,并未低于法定标准的50%,家属实际所获补偿不符合明显低于法定工伤保险待遇标准,故不宜认定为显示公平。
综上,双方签订的《工伤赔偿协议》不存在重大误解和显失公平,家属也未提供证据证明在签订协议过程中存在欺诈、胁迫或者乘人之危的情形,该协议是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对当事人均有约束力,且协议已经履行完毕,故公司无需再支付一次性工亡补助金273900元。
工伤事故给企业带来的劳资矛盾、经济损失等风险是长期困扰HR的难题,如何合理合法的处理工伤事故,降低用工风险,减少经济损失对于每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在实践中,用人单位以明显低于法定赔偿标准与工伤职工订立工伤赔偿协议书时,工伤职工可以依据显失公平原则启动相应的法律程序,请求撤销工伤赔偿协议书,重新主张工伤赔偿待遇。